專注電力物聯網20年
備受關注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架構正逐漸明朗。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最新消息顯示,全國碳市場建設已經到了最關鍵階段,6月底前將啟動上線交易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主要包括兩個部分,其中交易中心將落戶上海,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(中碳登)落戶湖北,目前正在為2225家履約企業辦理開戶手續。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,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峰,力爭2060年實現碳中和。2021年1月1日,中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啟動,首個周期截至12月31日,涉及2225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。這是我國第一次從國家層面,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。
2020年年底,生態環境部出臺《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》(以下簡稱《管理辦法》),印發《2019-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(發電行業)》,從1月1日起,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,2225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首批納入。
截至2021年3月12日,全國CCER累計成交超2.75億噸。其中上海CCER累計成交量持續領跑,超1.1億噸,占比41%;廣東排名第二,累計成交5648萬噸,占比21%;北京、深圳、四川、福建、天津CCER累計成交量在1000-3000萬噸之間,分別占比在5%-9%;湖北市場交易798萬噸,占比約3%;重慶市場累計交易49萬噸,占比很小。上海環交所是上海碳交易試點的指定實施平臺,也是經國家發展改革委備案的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交易平臺。 根據國家整體部署,上海牽頭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和交易機構建設任務。目前交易系統已初步建成,交易機構建設及其他相關工作正有序開展。至今,上海碳市場已納入鋼鐵、電力、化工、航空、水運、建筑等27個行業約300家企業和約400家投資機構,是全國唯一連續七年實現企業履約清繳率100%的試點地區。碳交易試點至今,湖北碳市場納入373家控排企業,全部為年能耗1萬噸標煤以上的工業企業,涉及電力、鋼鐵、水泥、化工等16個行業,占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的7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