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注電力物聯網20年
經濟發展,電力先行。從木頭電線桿到水泥電線桿再到電纜全部入地,從人力挖坑栽桿架線到機械化施工,再到如今的5G、北斗等前沿技術的應用,銀川電力變化翻天覆地,一代又一代銀電人用責任和擔當交出了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答卷。
從“供上電”向“供好電”的巨大變化
“變化大得很,那時候我們根本想不到能有今天的成就,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。”提起電力的發展,1960年從溫州來支寧的原銀川供電所職工張世寬十分感慨。今年80歲的他清楚地記得剛來寧夏參加工作時,供電設施設備非常落后,“當時的電線桿全是木頭的,沒有水泥桿。”張世寬說,大約1965年后,青銅峽水泥廠造出了水泥電線桿,但是貨源緊缺,拉電線桿經常要排隊,有時水泥還沒凝固好,拉出來就會變彎。
“那時的電線都是裸線,沒有外面的絕緣層,路人不注意扔個鐵絲上去就跳閘了,遇到刮風下雨,樹倒在電線上也停電,供電特別不穩定。到上世紀90年代才有絕緣電線。”張世寬說,2002年前后,水泥電線桿又拆掉了,電纜全部入地,供電更有保障了,現在街頭巷尾都已經看不見林立的電線桿了。
老人回憶說,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銀川很多地方都沒有電,申請通電的特別多,沒有吊車等機械,栽電線桿、架線、安裝變壓器全靠人力,三個人用架子車拉上設備去通電,耗時耗力,一個工段20根電線桿,從挖坑到通電得一個星期。而且有的地方地下水位高,挖坑困難,挖不到一米就出水,工人經常在水里泥里挖坑,特別艱苦,栽的電線桿也不太牢固,還沒全部栽完,先栽的電線桿就倒了。上世紀80年代以后,漸漸開始機械化作業,挖機、吊車都有了,還有專門的施工隊,工程進度可想而知。
農村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逐漸通電,通電的那一瞬間,村民可激動了,告別了用了幾輩子的煤油燈。起初由于發電量不夠,農村被拉閘限電的現象時有發生,晚上用電高峰期,燈泡非常暗,到后半夜才會亮起來。幾年后,隨著農村電網改造,設備升級,農村用電完全不成問題,家家都有電視機、電鼓風機,再后來洗衣機、冰箱、電磁爐等大功率電器也走進農戶家里。
據《銀川供電志》記載,原銀川供電局售電量從1988年的7.56億千瓦時,增長到1996年的18.68億千瓦時,年平均遞增10%左右;然后由1997年的17.13億千瓦時,增長到2007年的53.83億千瓦時。到了2020年,數據顯示,國網銀川供電公司售電量達129.3億千瓦時。
“5G+”“北斗+”讓電力服務更智慧
“以前人巡檢2個小時才能巡檢完一座塔,現在使用無人機,半小時就可以巡檢7座塔,同時降低了人巡的作業危險。”國網銀川供電公司互聯網辦公室副主任買波告訴記者,如今,在輸電線路智能巡檢裝置上應用5G技術,巡檢人員可在上千伏的變電站內,用一臺5G無人機,按照事先設定好的路線進行飛行巡視,5G無人機拍攝到的高清畫面實時回傳到終端,并自動生成巡檢報告,實現“云巡線”。
據悉,隨著電網技術的發展和電網規模的不斷擴大,國網銀川供電公司在電力巡檢、帶電作業等領域,研發應用了大量新技術、新裝置,如無人機深度運用、電力工人帶電作業、機器人巡檢等,既提高了工作效率,又保障了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,為銀川地區電網實現高質量發展嵌入了強勁的“智能芯”。
與此同時,5G基站和北斗地基增強站的建設把電力用戶及其設備、電網企業及其設備連接起來,通過信息廣泛交互和充分共享,實現數字化管理。去年10月,寧夏首個北斗精準服務網地基增強系統基準站建設工作完成,就此,在重點區域如輸電線路沿線、地質災害高發地區、偏遠無人地區的定位精度從米級躍升到厘米級。借助該基站,輸配電巡檢人員如同有了“千里眼”和“透視眼”。“一旦發生地質災害,無需現場查看,就能了解變電站、輸電鐵塔等電網設施有無受損,特別是肉眼難以覺察的危險隱患,哪怕只是幾毫米的位移,也無法逃脫北斗的‘法眼’,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。”國網銀川供電公司副總經理丁盛說。
新能源建設為銀川低碳發展賦能
“十三五”期間,國網銀川供電公司率先完成新能源云建設,在鎮北堡鎮供電所建成寧夏首座綜合能源微網系統,為引導社會開展清潔能源綜合利用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。走進鎮北堡鎮供電所,一塊塊淺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,光充智慧車棚上葉片飛轉日夜發電,記者了解到,來自鎮北堡鎮供電所的“綠電”除滿足本所生產生活使用外,還被源源不斷地外送。
鎮北堡鎮供電所的風光充供熱綜合能源項目,是國網銀川供電公司積極探索清潔能源綜合利用的示范工程,項目將風電、光伏、儲能等結合起來,發揮多能互補的資源優勢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優化新能源電力品質。鎮北堡鎮供電所總供暖面積1145平方米,相比燃煤供暖,通過風光充供熱綜合能源系統供暖實現減排標煤21.84噸,二氧化碳54.45噸,相當于植樹2983棵。
國網銀川供電公司還積極拓展交通、工業、農村電氣化等替代新領域,使用電能替代燒煤、燃油等,讓用能更綠色。2020年在銀川初步建成60座充電站、338個充電樁、413個充電槍的網絡布局。
一度電可以節約標準煤0.4千克,可以減少配方碳粉塵0.272千克,可以減少排放二氧化硫0.03千克,可以過濾凈水4升,可以減少排放二氧化碳0.997千克……電能替代是提升能源效率、減少大氣污染的重要舉措,也正在為銀川低碳城市建設不斷賦能。
優質服務不斷延伸
除“硬件”外,銀川供電在“軟件”上的變化也日新月異。國網銀川供電公司興慶區供電公司營業班班長郭立梅回憶,1994年她剛上班時,用戶來購電咨詢沒有椅子,都是站著排隊。到了1998年,營業廳開始給用戶放置座椅,但還是用厚厚的大玻璃封閉著,玻璃上有幾個小洞,供雙方交流。而現在,營業廳全部改造,新的營業廳設置了獨立的VIP室,用戶隱私將得到更好地保護。
郭立梅說,隨著時間的推移,對服務態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2004年國家電網提出“優質服務是國家電網的生命線”,微笑、耐心、禮貌用語等成為服務的“標配”,尤其是今年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,經常班會上講黨史故事,除此之外,主動幫老人上門送電卡、上門推廣“網上國網”APP給老百姓提供更多便利……延伸服務也成為一種常態。
針對小商鋪,國家電網提供“三零”服務,零上門,中小微企業如需電力增容,可在網上申請,由供電企業負責上門勘查施工和裝表接電;零審批,中小微企業只需要提交一件申請資料;零投資,電能表及供配電設施全部由供電企業投資。“原來用戶來申請,要跑好幾趟,提交很多資料,還要自己買電線、電表、請施工隊,施工完成后,我們只去給通電,現在這些全部都由企業承擔,大大降低了中小微企業的運營成本。”郭立梅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