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注電力物聯網20年
在國內能源結構大調整的背景下,能源產業迅速掀起了以綠色能源為代表的新一輪能源革命,而作為新興能源代表之一的光伏行業,也借此機會一掃從前的陰霾,再次迎來了市場的熱捧。
如火如荼的行業發展形勢,也讓國內光伏市場的競爭格局呈現出新的變化。比如,受光伏行業高景氣刺激影響,國內光伏行業產能持續爆發,這又使市場出現了供需過剩的矛盾,進而導致光伏行業的毛利率迅速下滑。在這種背景下,行業內的龍頭企業為加深自身護城河,紛紛展開聯合生產,向垂直一體化方向發展。
光伏產業撥云見日
幾經波折后,國內光伏產業終于在2020年,迎來了再次爆發。
事實上,早在2011年,國內光伏行業就因為產能增長過快,而導致國內市場供需失衡,行業也因此進入劇烈的調整期。經過兩年多調整后,2013年光伏市場的供需矛盾才逐漸得到緩和,再加上國內的政策支持,由行業周期性而帶來的負面影響才逐漸消散,光伏行業也終于在此時撥云見日,行業前景日漸明朗起來。
據國泰君安證券研究報告,2020年國內光伏市場競價補貼的總裝機容量達到了25.97GW,遠超市場預計的20GW,而作為業內龍頭的隆基股份、通威股份等多家上市光伏企業,也因此股價大漲,其在行業的熱度也開始持續攀升。
而在國內光伏市場蓬勃發展的背后,則與多方面的因素分不開。首先,在政策方面,2019年《戶用光伏項目信息》、《交通強國建設綱要》等相關文件的相繼發布,使國內光伏產業在競爭機制和補貼制度上更為完善,這為行業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基礎。
其次,在持續的技術迭代升級之下,光伏行業成本大幅下降,也進一步推動了行業的向前發展。隨著國內光伏產業生產設備的國產化提速,產業整體的投資成本開始大幅下降。在硅片環節,2019年國內拉棒、鑄錠環節投資成本,分別達到6.1萬元/噸、2.6萬元/噸,和2018年相比下降6.15%、7.14%,電池環節PERC電池產線投資成本,也降至30.3萬元/MW,同比下降達到27%。
在這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下,國內光伏產業迎來了新一輪的高景氣增長。據智研咨詢數據顯示,2019年光伏行業產值達到了11052億元,預計到2025年這一數據將達到20684億元,未來前景依舊值得期待。
行業掀起垂直一體化新浪潮
在國內光伏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,市場的競爭格局也在發生變化。比如,自2019年開始,國內光伏產業龍頭企業聯合的現象就已經出現,作為行業龍頭的晶科能源、晶澳科技和隆基股份,在硅片、電池、組件這三個環節,進行了一系列的垂直一體化整合,同時業內的天合光能、拓日新能、天龍光電等企業也進行了聯合。
這種現象的出現,主要有兩方面原因。一方面,補貼退坡、行業單位投資額下降讓各家企業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,企業聯合擴大自身優勢也在情理之中。近年來隨著國內光伏行業的逐步崛起,隨之而來的是光伏行業,原有的政策補貼力度開始逐年下降。
據全國能源信息平臺統計數據顯示,國內三類資源區光伏標桿上網電價,在2012年至今已經降價超過60%,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補貼也下調了4次,這對光伏行業毛利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。這種情況下,隆基股份等龍頭企業,自然想要通過實施垂直一體化模式,來降低成本,從而最大限度保證自己的成本優勢。
另一方面,光伏行業前景逐漸明朗,使行業周期性變化風險降低,這也為企業實施垂直一體化模式提供了可能。隨著光伏產業中長期需求趨向穩定,其對行業盈利的周期性影響也在大幅降低,使行業垂直一體化發展開始加速。
而在行業一體化模式推進后,光伏市場中龍頭企業的優勢愈加明顯。比如在今年疫情期間,國內光伏產業的頭部企業,就憑借一體化模式的成本和渠道優勢獲得了大量訂單,而行業的一些中小型企業獲得的訂單量卻大幅下滑,部分企業甚至被迫停產。
由此可見,龍頭企業實施的這種模式,對其進一步鞏固優勢地位大有裨益,而這又進一步強化了龍頭企業垂直一體化的進程,使垂直一體化模式日益成為行業發展的全新趨勢。
背后風險猶存
不過,從市場整體來看,垂直一體化模式仍存在不少缺陷。首先,一體化模式在面臨行業技術、市場變化時,會給企業帶來更高的風險。
比如,光伏產業電池環節新一代HJT技術,已經呈現出替代PERC技術的潛力,這意味著一體化企業在投資設備改造或放棄的項目中,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。
此外,項目回收周期變長的風險,也是一體化企業在市場變化中需要面對的突出難題。隨著光伏產業成本曲線趨于平緩,中游環節項目回收周期也在變長,而這種趨勢在一體化模式中體現得更為明顯,使得中游企業在資金回收等方面,面臨更高的流動性風險。
其次,各家企業在生產效率方面的差異性,也是擺在一體化企業面前的重大阻礙。比如實施垂直一體化的隆基股份等企業,其在結構、技術、管理方面就存在很大差距。這種情況下,如何在垂直一體化體系中,發揮各家企業優勢以提高產能效率,就非常值得深思。
另外,各家企業在設備、營銷渠道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獨特性,因此企業在聯合初期必然會因為產線分配問題,而影響到企業的生產效率。如果這個問題一直不能得到有效解決或平衡,一體化模式的低成本優勢不僅難以體現,甚至還會造成高成本投入、低產出的問題。由此可見,光伏企業實施的垂直一體化模式,在實際應用中還面臨著諸多難題。
如何揚長避短?
受這些問題的影響,垂直一體化模式也在光伏市場受到了一些質疑。那么,垂直一體化是合理的嗎?
要回答這個問題,仍需結合多方面情況分析。從市場方面來看,光伏企業實施垂直一體化模式,主要在于提升自身的競爭力,因此如何發揮一體化模式的優勢,才是光伏企業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。而在一體化模式中,企業通過生產、供應等環節的結合,擁有了更強的成本掌控能力,其在成本方面的優勢,也能為它在市場中爭取更多主動權。
比如在產業鏈資源和營銷渠道方面,該類企業就可以借助其已經掌控的資源,在市場中取得更高的議價權,進而降低原料采購成本或提升產品價格,緩解行業毛利率下降的壓力。隨著這種優勢進一步凸顯,該模式內企業既有的優勢也會得到鞏固。
而對于這種模式存在的生產管理效率問題,則需要各家企業做好生產規劃,充分利用產線設備,在控制成本的同時提升生產效率,才能凸顯一體化模式的成本優勢。目前仍處于發展初期的HJT技術,雖然由于成本問題還難以普及,但其具有的高效率優勢及巨大的發展潛力,仍需要一體化模式企業提前做好應對。
從目前光伏市場趨向穩定的情況來看,一體化模式對企業帶來的利遠大于弊。但長期來看,垂直一體化模式存在的技術迭代等風險,仍會給企業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。
因此,從長遠來看,一體化模式帶來的產業鏈、成本優勢,并不能持久提升光伏企業在市場的核心競爭力,光伏企業要想持續健康發展,還需要在技術、市場等多方面取得突破,才能真正在市場中掌握更多主動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