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注電力物聯網20年
“十三五”時期,我國能源發展獲得了哪些歷史性成就?
章建華:“十三五”時期,在“四個革命、一個合作”能源安全新戰略的指引下,全國能源行業齊心協力辦成了一系列大事,解決了一系列難事,應對了一系列急事,能源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,從六個方面為“十四五”開好局、起好步奠定了有利基礎。
清潔低碳轉型更快。我國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,建立了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,把節能指標納入生態文明、綠色發展等績效評價體系。“十三五”以來,我國以能源消費年均低于3%的增速支撐了經濟的中高速增長,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;2020年,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降低至56.8%,能源消費結構向清潔低碳加快轉變。
供給能力質量更強。確立了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的鮮明導向,深化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優先發展非化石能源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國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終保持在80%以上,供需關系持續向好;水電、風電、光伏、在建核電裝機規模等多項指標保持世界第一,到2020年底,清潔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增長到10.83億千瓦,首次超過煤電裝機容量;占總裝機比重接近50%,達到約49.2%,建立起了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。
科技創新動力更足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構建綠色能源技術創新體系,實現科技創新從“跟跑、并跑”為主,向“創新、主導”加速轉變。我國建立了完備的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鏈,化石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技術水平明顯提升,建成全球規模最大、安全可靠的電網,供電可靠性位居世界前列。一大批能源新技術、新模式、新業態蓬勃興起,技術進步已經成為推動能源發展動力變革的基本力量。
市場發展活力更高。深化重點能源領域和關鍵環節市場化改革,構建有效競爭的能源市場,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。油氣勘探開發市場有序放開,油氣管網運營機制改革取得關鍵進展,實現管輸和銷售業務分離;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積極推進,逐步構建起了以中長期交易為“壓艙石”、輔助服務市場為“穩定器”、現貨試點為“試驗田”的電力市場體系;“放管服”改革取得重大成效,取消下放了72%的審批事項,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辦事創業更加便利。
國際合作全面開展。遵循互利共贏原則開展國際合作,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,共同維護全球能源市場穩定,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。我國大幅度放寬外商投資準入,促進能源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,積極推動跨國、跨區域能源基礎設施聯通。與29個國家發起成立“一帶一路”能源合作伙伴關系,積極參與多邊機制下的能源國際合作,在國際能源舞臺積極影響力顯著提升。
惠民利民保障更實。我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能源發展的根本出發點,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鄉村振興中發揮能源供應的基礎保障作用。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,全國農村大電網覆蓋范圍內全部通動力電,農村電氣化率達到18%;建成2636萬千瓦光伏扶貧電站,惠及6萬個貧困村、415萬貧困戶;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取得明顯進展,清潔取暖率提升到60%以上。